从“技术输入”到“价值输出”:英特诺的中国进化与全球增量密码

作者:kaiyun入口 来源:kaiyun平台竞技 发布时间:2025-11-13 02:51:37

  在全球物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迭代的浪潮中,百年企业的积淀与新兴市场的活力如何碰撞出创新火花?面对中国这一“日益变成全球中心”的战略市场,国际巨头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实现共生共荣?英特诺集团用持续二十余年的中国深耕实践,给出了答案——以谦卑之心倾听需求,以革新之力适配市场,在主动适应中筑牢增长根基。

  2025年深秋的上海,亚洲国际物流展的展馆内人头攒动。英特诺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夏本春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绝不能因为拥有数十年行业经验就固步自封”,道破了这家拥有60余年历史的瑞士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密码。从1959年成立至今,英特诺已从最初的物料处理设备制造商,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覆盖36个国家,服务亚马逊、可口可乐、西门子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但在夏本春看来,过往的成就从来不是停滞的理由,而是倾听市场的起点。

  “物流行业的本质是完整的流程体系,不是单一的产品,客户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夏本春深耕物流领域近20年,见证了中国物流从人工分拣到智能仓储的跨越式发展。他坦言,英特诺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次突破,都始于对“经验主义”的摒弃。

  这种“放下身段做调研”的态度,贯穿于英特诺中国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集团首席执行官Markus Asch自2025年3月上任以来,三次到访中国。“我不是来传授经验的,而是来学习的。”Markus在媒体圆桌会上直言,中国物流行业的创新速度远超全球中等水准,无论是电商的“分钟级配送”模式,还是制造业的“柔性生产”体系,都为物流技术升级提供了独特场景。这种认知促使英特诺打破“欧洲研发、全球应用”的传统模式,于2025年5月在苏州正式成立亚太研发创新中心,将核心研发资源直接布局在市场一线。

  英特诺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销售及服务总经理王佳鼎也在采访中提到:“从2002年苏州工厂奠基,到2025年中国区研发团队成立,英特诺的每一步布局都在践行‘空杯心态’。我们深知,只有扎根现场、贴近客户,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市场的需求密码,这也是我们能在锂电、电商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的关键。”

  “中国不单单是一个重要市场,它正日益变成全球的中心。我们要么主动适应、服务这一个市场,要么就被市场淘汰,道理很简单。”Markus的这番话,既是对全球企业布局中国市场的警示,也是英特诺战略转型的宣言。在这家企业看来,“适应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品改造,而是从研发、生产到服务的全价值链重构。

  研发本土化是英特诺适配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主导者,传统物流设备已不足以满足电池模块的高精度、高安全性运输需求。英特诺的本土研发团队深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生产车间,针对电池运送过程中的防碰撞、防静电、精准定位等核心痛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输送系统。可以完全满足新能源行业的输送需求。

  生产端的柔性改造同样体现着对中国市场的敬畏。英特诺苏州工厂不仅承担着全线产品的生产任务,更被打造为区域技术中心,可以依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针对中国制造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工厂引入柔性生产系统,实现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装配的快速切换。以无动力滚筒产品为例,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生产,可快速组合出上万种不同版本,满足汽车、食品、电商等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大规模定制”能力,让英特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服务体系的深度下沉,则让英特诺真正融入中国市场的生态。面对客户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重视,英特诺创新性地推出“物流全流程服务方案”,从前期规划、中期安装调试到后期运营维护提供一站式支持。通过数字化工具,将项目规划周期缩短,安装调试成本降低,同时建立覆盖全国的快速响应团队,实现故障报修24小时内上门服务。王佳鼎对此表示:“中国市场的需求早已从‘单一产品’升级为‘全链条解决方案’。我们在食品冷链推出IP69K防护等级滚筒,在汽车制造领域适配500kg重载系统,都是基于对细分场景的深度洞察。这种‘一链一策’的适配能力,让我们能够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痛点。”

  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不仅为英特诺带来了业绩增长,更赋予其服务全球的能力。夏本春强调:“中国市场对我们的战略意义是双重的,它既是核心市场,也是服务全球客户的灵感源泉。”这种“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布局,在企业“出海”浪潮中显现出独特价值。

  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更体现了英特诺从中国市场汲取的全球智慧。面对中国“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需求,英特诺推出基于重力驱动的动态仓储解决方案,在相同仓库面积内将托盘存储量提升30%,且实现零电能消耗。这一方案不仅在中国市场得到广泛应用,更成功输出到泰国、印度等新兴市场。Markus补充道:“中国在绿色物流领域的需求非常前沿,我们在这里开发的节能技术,正在帮助全球客户实现减排目标。到2033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减少55%,范围三的排放减少32.5%的承诺,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创新实践。”

  亚太研发中心的设立,更让中国智慧成为英特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将中国市场的前沿需求直接融入全球研发计划,使产品创新更具针对性。“我们不再是一家以瑞士为中心的公司,而是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Markus强调,未来,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模块化产品,将不仅服务于本地市场,更通过全球网络灵活应用于世界各地。王佳鼎举例说明:“长三角的锂电客户看重稳定性,珠三角的跨境电商客户追求处理量与灵活性,这种区域需求差异推动我们形成了‘平台化+本土化’的产品策略。”

  英特诺最新面向亚太区发布的MCP PLAY新型输送机平台,也是在调研7国21家客户痛点后推出的创新成果,帮助货物处理量提升100%,能耗降低30%。MCP PLAY平台在货物连续流转、间距优化等的优异表现,既满足了中国电商行业的高效运输需求,又适配了全球物流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正是英特诺近期选择在中国面向亚太市场发布这一产品的原因,充分彰显了英特诺对中国及亚太市场的信心和承诺。依托中国,辐射亚太,以创新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化,英特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夏本春表示:“保持谦卑态度,深入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真实需求,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种谦卑,不是对市场的妥协,而是对规律的尊重;不是放弃自身优势,而是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不断自我革新。

  在技术创新上,英特诺始终坚持“客户的真实需求导向”,而非“技术崇拜”。Markus指出,内部物流的本质是流程优化,而非单一产品的技术堆砌。因此,英特诺的数字化战略没有局限于开发软件或APP,而是聚焦于客户全流程的效率提升——通过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缩短规划周期,通过预标准化系统降低安装成本,通过数据驱动的运营优化提升生产力。这种务实的创新理念,让英特诺的产品始终贴近市场需求,而非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在企业发展上,英特诺坚守长期主义,拒绝短期功利。即便在市场波动期,依然持续投入研发和产能建设。2025年亚洲国际物流展期间,英特诺不仅展示了EC5000-500kg重载输送线等成熟产品,更宣布在苏州工厂面向亚太市场发布MCP PLAY新型输送机平台,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夏本春表示:“客户选择供应商,不仅看重产品质量,更看重企业的可持续性。”英特诺要做客户可以信赖的长期伙伴,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投机者。

  在未来布局上,英特诺将继续深化“中国本土化”与“全球一体化”的融合。一方面,依托亚太研发中心,持续开发适配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满足电动汽车、绿色物流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将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球,通过标准化的模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更多国际客户。Markus强调:“中国正在定义全球物流的未来,我们必须深度参与其中,既为中国市场创造价值,也从中国市场汲取成长的力量。”王佳鼎针对2026年规划补充道:“英特诺将继续聚焦用户需求,每年推出2-3款新产品,同时深化本土化运营——今年已实现单一控制卡国产化,未来还将推动实施更多本土化项目。我们也将以开放姿态加强本土生态合作,在数据处理等领域携手优秀企业实现共赢,用技术创新和本土化实力践行对客户的承诺。”

  从瑞士小镇到中国市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物流,英特诺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行业领导者,从来不是凭借过往的成就固步自封,而是以谦卑之心拥抱变化,以革新之力适配需求。在中国这一“日益成为世界中心”的市场,英特诺用二十余年的深耕实践证明,放下经验包袱才能轻装上阵,躬身倾听需求才能精准破局,坚守长期主义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全球物流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期,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所有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既是检验实力的竞技场,也是实现增长的机遇场。英特诺的故事或许能带来诸多启示:唯有保持谦卑、主动适应、深度融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唯有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创新动力,将本土经验升级为全球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面向未来,英特诺的中国征程仍在继续。随着亚太研发中心的持续发力,随着模块化、数字化产品的不断迭代,这家百年企业必将在中国市场书写更精彩的篇章,也将为全球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全球方案。正如Markus所言:“我们坚定地投入这一个市场,因为我们深信,只有服务好中国,才能服务好世界。”